上海科技馆三年开发原创科普游戏58款,一批头部游戏公司“入圈”

科普场馆的下一步怎么走?一向领风气之先的上海科技馆给出的答案是:科普游戏。在今天举行的“新时代科普游戏发展趋势研讨会”上,上海科技馆一口气发布了五款各具特色的原创科普游戏,分别是《大熊猫国家公园》科学桌游、《朱鹮》微信小游戏、《异星进化》客户端3D游戏、《星火之旅》游戏化线上临展和《消失的科博士》AR实景探秘游戏。

至此,上海科技馆三年来开发的原创科普游戏已达58款。包括国家公园系列、科技主题系列、天文主题系列在内的各种题材科普游戏已列入馆方未来的开发日程,科普游戏将成为科普展教的“下一站”。

科普游戏改变展览业态

展板、橱窗、演出、动画……知识的载体随着人类科技手段的演变不断变化,而今,越来越多的科普从业者意识到,游戏将是未来科普的主要形态之一。“游戏是人类的天性。”乐元素科技副总裁王璇说,“人们在玩游戏中有目标、有反馈,且高度沉浸、自愿参与,它是一个很好的科普载体。”

什么是科普游戏?2018年,上海科技馆尝试在线上推出涂色、问答等互动功能;2021年初上线的《拼图寻鸟之旅》,将21个国家和地区的数百种鸟类摄影作品作为拼图蓝本;《消失的科博士》更是把整座科技馆作为游乐场,游客不仅可以和同伴一起探索未知,还能与后台馆员互动……

,

三公大吃小qq群www.eth0808.vip)(三公大吃小)是用以太坊区块高度哈希值开奖的棋牌游戏,有别于传统三公开船(三公大吃小)棋牌游戏,三公开船(三公大吃小)绝对公平,结果绝对无法预测。三公开船(三公大吃小)由玩家PK,平台不参与。

,

而在最近上线的游戏化线上科普临展《星火之旅》中,观众已经分不清这究竟是展览还是游戏。展览设计了14个卡通形象,邀请观众(或者玩家)在游戏化的展陈表达、任务化的观展模式和地图化的场景设置中,回顾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实施30年的历史进程。

科普游戏的“引流”效果不容小觑。去年,上海科技馆举办了一场关于普氏野马的展览,而更多相关知识则是通过一款名为“奔跑吧野马”的手游带来的。游戏中,玩家通过认养一匹新生普氏野马“奔奔”,历经9个闯关环节,逐渐认识这一比大熊猫还稀少的动物。最终,有9800万人次参与游玩,共同助力野马累计行程达到1600亿公里。

换一种方式讲科学故事

三年58款科普游戏,“高产”背后的内容从何而来?事实上,这其中的许多内容本就存在于科普场馆之中。比如,58款游戏中有27款来自教育活动、12款来自科学研究、11款来自科学影视、8款来自展览。

数字时代,做科普游戏是科普场馆的必然选择,这相当于换了一种方式讲科学故事。比如,此次发布的微信小游戏《朱鹮》,其科学内容就取自“中国珍稀物种”系列纪录片。

添加回复:
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